English

打开“畅通工程”一扇窗

——首都海淀交警优化、渠化道路记事
2000-04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欣 我有话说

“从蓟门桥堵到六里桥”

在北京,交通拥堵绝不光是老城区的事。举三环路为例,据智能化视频监测系统的客观记录,西北三环路段和北三环路的车流量比东、南三环高出20-60%,一天通过机动车14万辆!西北三环所在的海淀区特别是中关村一带人气太旺:这里院所丛集、学府密布,去年科学城所在的中关村地区被国务院批复建立高科技园区以后,有15条道路改扩建工程要陆续上马,256处管线施工,道路的巨大的通行压力可想而知,偏偏这里又是通往西郊风景区和北部航天城的必经地。这就使海淀区的交通有了极为特殊的一面,白颐路、知春路、万泉河路、学院路……让机动车司机望而却步的路段不是一条两条。

可奇怪的是海淀区的一些长年拥堵的路口近来变化了。比如白颐路沿线12个路口除四通桥外,高峰期必至的长龙大大变短了,以至消失了;其他常常“爆堵”的路段、路口出现了多年未有过的改观。究竟谁为路口施了妙法?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北京海淀交通支队的办公大楼。

三楼值班室的道路监控装置彩屏闪烁。指挥中心主任张志良点动鼠标指着屏幕上的三环路说:“去冬一辆大卡车在蓟门桥撞倒了电线杆,也就凌晨5点,一个多小时就堵到六里桥了。”从屏幕上测量,两桥之间的距离是15公里。一边是日益加大的车流量,一边是明显好转的路口状况,张警官指出,其中的原因在于优化治理的力度。他把记者领到与路口改造关系最大的交通科。

“施工甲方”

交通科科长刘吉光不得不放下手里的事儿,集中和记者聊一阵。看得出一年来实施畅通工程,治理道路拥堵,使道路逐渐接近优化、渠化的目标,海淀支队是做了大计划、下了大力气的。

治理道路拥堵,必须首先掌握交通路面的情况和规律。因此第一步是到路口勘察车流量、道路条件、设施,然后是分析研究,拿出一套经得住推敲的改造方案。这一步工作虽然繁琐但算不上难,难在方案拿出之后的实施。此时方案牵扯到的社会方方面面无论平时怎么八杆子打不着,都要由交警去协调。比如,路口建信号灯要接电,需要与供电局商量;挪动一个设置不合理的车站牌要找公交公司疏通;路口要拓宽、要挪几棵树,找绿化、城建部门游说,还有涉及到广告牌也要上门协商……为了一段由电缆影响的道路改造施工,他们不得不找到郊区山里与那家相关单位协商。刘警官说大家有时心里也不平衡:“我们怎么成了施工甲方了?”

无论事情有多复杂,堡垒还是一个接一个攻下来了,路况明显改善了,百姓对此反映强烈。仅记者亲眼所见,北太平庄桥下原来一堵就是二三百米,现在路口巧妙地增加了转向辅路,常常水泄不通的路口终于清爽了;牡丹院环岛通行能力大大低于需求,在下决心拆除环岛的同时,调整停止线、中心线,增加行人安全岛,四个方向增加护栏,拆除广告牌,调整工交车总站进出口,设计掉头道——如此系统工程的实施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。

像这样的路口改造工程去年海淀交警支队做了23个,提出道路优化措施150项。

“交通参与者”的守法意识

记者在下班时间终于等来了先在外开会、后忙着布置安排工作的海淀交通支队长毛路。细高个子的毛队长是一方名人,手下559个交警和这一带的“交通参与者”常把他挂嘴边上。

他很遗憾地谈到,许多现在能做的还是治标的办法,距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比如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形势任务还不适应,要下大力气调整;比如规划建设不尽合理,以至建在交通干线两侧的大商场、农贸市场,成了动脉上长的瘤子,影响血液流通……可饭总要一口一口吃,仗要一个一个地打。市政府和交管局提出的“畅通工程”是下了大决心的,光海淀区政府就准备筹集15个亿,专项用于建国以来全区最大规模的修路工程。

无论毛队长还是其他交警在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时,都谈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,就是司机、行人等“交通参与者”的交通意识的问题。有章不循,自然会成为道路不畅的一个消极因素。需要指出的是,在人才密集的中关村地区,违章者很大一部分出自高学历的文化人,精神文明怎么在这个问题上这么难体现呢。

据毛路队长说,1999年,海淀交警平均每人加班600小时,减少公休32天。面对着这样一些常年加班,还要心平气和向你说“告知词”的交警,我们这些交通参与者们怎么能不想点什么、做点什么呢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